新闻动态
说起来啊,三国这段历史里最憋屈的救援行动,大概就是东吴救蜀汉这回了吧。嗯,景耀六年(263年),魏国三路大军压境,钟会、邓艾、诸葛绪带着小二十万人(具体数字真扯不清,反正黑压压一片)扑向蜀汉。成都城里刘禅还在听黄皓忽悠呢,东吴那边孙权一拍大腿:不行!唇亡齿寒啊!赶紧派了老将丁奉带兵往寿春冲……结果呢?吴军还在半道儿上,嚯,刘禅降书都递出去了!
一、吴蜀联盟?塑料兄弟情罢了
咱得先掰扯清楚这俩“盟友”咋回事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孙权捅关羽刀子那会儿,刘备差点没气吐血,后来夷陵火烧连营七百里,吴蜀彻底撕破脸。等到诸葛亮主政,才捏着鼻子重新和孙权搭上线——说白了就是“曹魏太强,咱俩弱鸡得报团”。
但你说孙权真心想救蜀汉?东吴那会儿自己内部乱糟糟的,权臣党争斗得跟乌眼鸡似的。派丁奉出兵更像是走个过场:既对盟友有个交代,又能试探魏国虚实。啧,政治嘛…
展开剩余71%二、丁奉的寿春进军:一场无效冲锋
《三国志·丁奉传》就十二个字:“六年,魏伐蜀,奉率诸军向寿春,为救蜀之势。蜀亡,军还。” 翻译成人话:丁老头子带人冲到寿春(今安徽寿县),架势刚拉开——蜀汉亡了!撤吧!
为啥选寿春?这儿是魏国东南要塞,打这儿能逼魏军分兵,玩一手“围魏救赵”。可问题来了:从建业(南京)发兵到寿春,再等消息传回成都…古代那通讯速度,刘禅投降比吴军跑得快多了!
三、刘禅投降:压垮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
现在说回成都。邓艾偷渡阴平那会儿,翻山越岭七百多里,跑到江油时“士卒皆攀木缘崖,鱼贯而进”,累得跟死狗似的。结果呢?马邈直接开城投降!绵竹诸葛瞻战死是悲壮,但成都城里啥情况?
粮草堆积如山,守军几万人(有说五万,有说三万,反正不少),城墙高得很。邓艾那点残兵趴城下喘粗气呢,刘禅居然连守都不守!《三国志》写姜维在剑阁接到投降令时,“将士咸怒,拔刀砍石”,好家伙,石头做错了啥?
要是刘禅咬牙撑十天半个月…姜维说不定能抽身回援(钟会那会儿正和姜维对峙,心思早飘到争功上了),丁奉的吴军也能撕开魏国防线。可历史没如果啊!
四、刘备若知:棺材板怕是要裂
忍不住对比他爹刘备。曹操撵着刘备跑了大半个中国,当阳长坂坡连老婆孩子都丢了,刘备愣是没降;汉中争夺战,夏侯渊脑袋都挂旗杆上了,曹操也只能咬牙退兵…
刘禅呢?宫廷里养得白白胖胖,敌人兵临城下就开城门。有人替他辩解说是“免百姓战火”,可投降后蜀地叛乱四起,屠杀一点没少…等等,刚才说啥来着?噢对,姜维后来还策动钟会造反想翻盘呢,可惜啊…
五、东吴的算盘:救蜀还是自救?
回头琢磨孙权这波操作。他真指望救下蜀汉?恐怕未必。吴国水军厉害,陆战嘛…打合肥都能被张辽八百人冲垮。丁奉去寿春更像是“声援”,主力压根没动。
更深层的是东吴的生存焦虑:蜀汉一倒,魏国下一步必是顺江而下!所以哪怕做样子也得动一动。谁承想刘禅跪得比谁都快…一年后司马昭就调头打东吴了,唉,唇亡齿寒的道理,孙权懂,但架不住!
最荒诞的是时间线。八月魏军出兵,十一月邓艾到成都,刘禅投降…三个月啊!东吴使者怕是刚走到半路,蜀汉国旗都降了。姜维在剑阁气得跺脚,丁奉在寿春一脸懵:老子兵锋刚指过去,仗就打完了?!
难怪后人总说“扶不起的阿斗”。但话说回来,刘禅是不是早被黄皓这帮人架空了?还是真被邓艾“大军压境”吓破胆…谁知道呢。反正将士们砍石头那画面,想想就心酸。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发布于:安徽省